会讯第145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学会工作

2019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在南京举办

新疆办事处揭牌成立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十届换届改选会议暨十届一次会议纪要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铁道分会2019年工作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纪要

第34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南北地震带浅源强震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源强震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对比研究”、“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学、物质和化学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地震大地测量学”、“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机器学习在地球物理领域中的应用”、“海洋地球物理”、“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油藏地球物理”、“微地震监测反演”、“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计算地球物理方法与应用”(待续)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专家大讲堂活动在济南举办

地方学会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九届扩大理事会暨迎春茶话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2019年第一次常务理事会

通知

2018年 单位会员交费名单

2018年 个人会员交费名单

关于交纳2019年度会费的通知

关于推荐、申报2019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通知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科协办发厅字〔2019〕6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指示要求,认真履行政治职责,充分发挥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持和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中国科协研究制定了《中国科协2019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高度重视。工作要点是科协工作对标中央要求、对标科技工作者需求的最新体现,是“服务发展年”的总体工作部署,科协系统上下要充分认识工作要点的重要性,主动作为、系统推进,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精心组织。中国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要认真做好工作要点的组织实施工作。各项任务的总责部门、牵头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统一思想、创新谋划、系统落实,确保重大任务广覆盖、建机制、增实效。要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到各项任务中。

3.抓实见效。全国学会、地方科协领导班子要认真研究领会工作要点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实施工作要点的具体措施,于3月29日前报送至中国科协办公厅。要按照工作要点部署统筹开展工作,在抓实见效上下功夫。根据任务落实情况,每三个月向中国科协报告本季度工作推进情况和阶段性成果、问题与建议、典型案例等。

  4.支撑保障。中国科协将成立重大任务办公室,对工作要点进行全过程台账式管理,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建立完善信息报送和发布机制,定期汇总通报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工作情况,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好案例,对于特别突出的将及时推广,供全系统学习借鉴。

联 系 人:赵金毅

联系电话:(010)68571655

传  真:(010)68578092

电子邮箱:gzyd@cast.org.cn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19年3月8日

中国科协2019年工作要点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科协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着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推动科协系统改革向基层延伸,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立足“四服务”职责定位,突出“服务发展年”主题,崇尚实干、注重实效、增强实力,统筹实施“1-9-6-1”工作布局,谋划设计4方面10项重大任务和40项子任务,扎实推动科协系统协调发展,构建多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一、坚定不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

  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科协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进一步坚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干部的信仰信念信心。

  (一)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总责部门:机关党委)

  扎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理论宣讲活动,建设科协系统党校与学习平台,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学会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科协组织志愿服务制度,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设智慧化大党建系统,一以贯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界的深化转化。扎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党组理论学习体制机制,突出抓好关键少数和青年干部。广泛开展面向科技界的理论宣讲,组建科学家宣讲团,广泛开展“讲信心、讲信念、讲信仰——科学家走基层”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学会、进高校、进园区、进企业。党组、书记处同志带队赴地方、学会、基层开展宣讲调研,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负责同志到科技工作者密集的单位开展宣讲活动。推动科协系统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建立学习考核评估机制,做到党员干部全员登录、全员覆盖。(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机关党委)

  2.完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探索建设科协系统党校与学习平台,推动建立科技界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重点面向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合作创建“百家实训基地”,建立小中心、大外围的教育体系。(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

  3.加强全国学会党组织建设。探索完善全国学会党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探索推进全国学会党建与一流学会建设有效结合的机制。(牵头部门:机关党委)

  4.推进创新争先“百千万”志愿计划。广泛开展“喜迎共和国七十华诞,科协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调动科协组织力量走进农村、企业、园区、社区、学校等,推动科技服务走基层,助力“四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探索建立科技志愿服务机制,壮大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伍,做好先进典型推选宣传。(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学会学术部)

  5.推动科协大党建系统化智慧化建设。建立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中国科协党建工作方案》,以机关党建带动科协系统党建。借助“学习强国”平台和主流媒体,加强党建工作宣传和成果提炼,构建党建工作宣传矩阵。持续推进“智慧党建”建设,打造科协系统党建基层组织、人才工作、群众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完善党建云平台、人才资源与服务平台等,构建科协系统网上党建生态圈。(牵头部门:机关党委)

  6.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展“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办文办会办事规范化标准化。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要为科技工作者办成办好一批实事,遴选“让科技工作者满意的十大实事”。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集中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扎实推进党组巡视,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广泛开展警示教育。探索建立科协系统“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黑名单”机制。(牵头部门:机关党委)

二、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

  紧紧围绕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展示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界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和优秀典型,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决心,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同心共筑中国梦。

  (二)开展“礼赞共和国、建功新时代”主题活动。(总责部门:调研宣传部)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在国庆节、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后推出系列主题活动。持续开展科学家精神、科技成就宣传,组织“十佳”、“最美”等系列典型宣传活动,讲好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故事,掀起广大科技工作者欢度国庆、祝福祖国的热潮,唱响礼赞共和国七十华诞的时代旋律。

7.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举办“5•30”双百座谈会,组织邀请青年科技工作者、民营科技企业家代表等开展座谈,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强化国家使命,接力精神火炬、创新时代征程。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要积极务实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科技工作者。(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调研宣传部)

8.弘扬科学家精神、砥砺建功新时代。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继续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挖掘宣传科学方法、科学文化、人才成长历程。组织“镜见创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摄影大赛和科学家精神微视频征集等系列活动。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持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

  9.挖掘和宣传科技界优秀典型。颁发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完成首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评选表彰工作。深入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作。组织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开展“寻找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调研宣传部)

  10.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争创十佳行动。选树十佳学会党组织、十佳服务企业创新学会、十佳深化改革县级科协、十佳调研报告、十佳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点、十佳科普作品、十佳科幻作品等,发挥优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牵头部门:办公厅、调研宣传部)

  11.开展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在澳门举办“中国科技峰会——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创新论坛”、“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科技成果展”、“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牵头部门:国际联络部)

  12.组织宣传贯彻《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推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编制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把规划纲要重点任务纳入相关部门、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计划当中。(牵头部门:计划财务部)

三、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团结动员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

  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位置、做实文章,在学术助力高质量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科技创新智库、创建一流期刊、科技助力扶贫攻坚、国际民间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做出新贡献。

  (三)实施一流期刊引领计划。(总责部门:学会学术部)

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瞄准世界一流,深化改革创新,以域选刊,刊群联动,政策引导,平台托举,营造科技期刊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推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13.聚集优质科技期刊出版资源。面向全球选聘顶尖科学家担任期刊主编,吸引出版运营领军人才,建设一支国际化、专业化的期刊队伍。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整合代表性领军企业和科技企业力量,推进产学协同、刊媒融合发展。(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14.建设一流科技期刊集群。聚焦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遴选建设和支持一批重点期刊。以市场为导向、学科为纽带,刊群联动建设若干个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运营。(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15.推动科技评价改革。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强化政策导向,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中的作用。发挥全国学会同行评议功能,遴选一批全国学会编制期刊分级目录,建立有效评估机制。(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四)开展学术助力高质量发展计划。(总责部门:学会学术部)

  以深化区域战略合作为切入点,充分调动科协组织学术资源,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助力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提升科协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6.开展“百千万”服务区域发展行动。以百家全国学会为骨干,聚焦转型升级需求,重点服务千家企业或地区,引导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服务,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17.深化会地合作促进技术经济融合行动。探索区域合作机制,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北京市、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举办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继续做好“双创”试点评估工作,举办2019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和“创响中国”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牵头部门:办公厅、学会学术部、国际联络部)

  18.以“智慧学术”精准服务学会和科技工作者。建设面向全国学会及其会员的网络体系和汇集千万条以上学术、学者资源的数据库,完善全国学会会员服务系统,打造一批试点“智慧学会”。持续建设学术资源服务、科技工作者网上社交、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学会管理服务四大平台,重塑“科界”、“企业科协网”等服务品牌,初步形成线上知识分享的社交新生态。(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19.推动赋能创新协同组织建设。以评促建实施“世界一流学会建设专项”,开展全国学会综合能力评估,发布世界一流科技社团排行榜。深化全国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全国学会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学会联合体、产学联合体、企业科技联合体、协同创新共同体等各类平台型组织的协同机制,组织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的建设规范,开展关键技术协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活动。深入推动全国学会“承能”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开展,锻造全国学会公共服务品牌。(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五)深化国际民间科技人文交流计划。(总责部门:国际联络部)

  充分发挥全国学会的民间科技交流优势,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搭建学术引领、科学普及、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国际平台,形成广聚天下英才的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20.实施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平台影响力提升行动。重点实施“中瑞科学家交流计划”,拓展中俄科学家高层对话机制,召开全球青年科技英才峰会、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世界智能大会等系列高端会议。(牵头部门:国际联络部、学会学术部)

  21.开展“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拓展行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平台建设项目,探索并培育国际科技联盟、建立科技智库。开展工程能力国际互认、工程能力认证试点,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能力认证、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牵头部门:国际联络部)

  22.实施国际组织任职科学家支持行动。扩大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的任职规模,助力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和推送。(牵头部门:国际联络部)

(六)开展科技助力扶贫攻坚计划。(总责部 门:计划财务部)

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扶贫为主题、以扶智为主线、以励志为目标,以新疆、西藏、山西吕梁等地区为重点,开展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科普教育扶贫,高质量完成扶贫任务。

23.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在贫困地区深入实施,组织召开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现场会。继续实施“援疆科技增效工程”和“援藏科技增效工程”。开展中国科协定点扶贫工作,落实定点扶贫主体责任,助力山西临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助力山西岚县巩固脱贫成果。(牵头部门:计划财务部)

24.开展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面向农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科技人才、农村学校科技辅导员、农村妇女带头人、科技志愿者等开展培训。建设智慧农民网络平台,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动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发展。(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七)实施科技创新智库精品计划。(总责部门:调研宣传部)

围绕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创新发展规律,以全球视野和中国视角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创新智库发展模式和机制,建设世界知名的中国特色高端科技智库,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5.探索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建设科技人才数据库,开展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加强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成果的分析研究和运用,做好人才成长数据的积累与规律研究。(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

26.深入研究科技管理规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管理规律,提出科技治理中国方案。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科技领域带来的不确定性,探索形成预警研判新机制。创新智库模式,探索与一流科研机构共建高端智库平台。举办系列论坛,发布系列报告,打造中国科学文化与科技治理学术品牌。(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办公厅)

27.研究当代科技创新的新变化新趋势。组织全国学会做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情况评估,开展2035年科技经济社会融合创新趋势研判,为制定科技中长期规划提供支撑。围绕重点学科领域,组织征集年度10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推动中国科技峰会系列化品牌化。(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学会学术部)

28.打造具有鲜明科协特色的“智慧智库”。构建科协智库网络,实现网上洞察、网上动员、网上引领、网上辅助决策等功能。建设科协组织政治引领资源库、科技政策法规文本库、国际科技战略专家库和科技舆情体系,构建科技创新智库大数据标准和科协智库网络。与地方科协共建一批智库样板间,完善“科情在线”平台、“科界”移动端平台,优化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调查方式。(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

(八)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计划。(总责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启动编制《面向2035年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健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国际开放合作机制、应急科普快速响应机制、地方科普服务机制,擦亮科普品牌,推动科幻事业产业发展,打造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的社会大科普体系。

29.筹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促进联盟。建设由国内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全国学会、媒体及科幻联合组织等组成的产学研金协同的社会化科普工作平台。(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30.实施科普品牌创优升级行动。举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全国科普日活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中国科幻大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等活动。建立科技创意产品多元化开发与营销良性机制,实施全国科技创意产品培育计划。(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31.创新升级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累计服务公众不少于3500万人次。加强中国数字科技馆内容建设,选取优质科普资源翻译成为多语种,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共享。初步建设“智慧科技馆”。(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32.创新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活动。实施青少年科技教育国际拓展计划。(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33.开展全域科普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开展全域科普试点工作,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34.以“智慧科普”建设推动形成联系动员全社会的大科普格局。持续提升科普中国、科普研究、现代科技馆体系、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农村和基层科普活动五大领域信息化水平,打造科普资源中央大厨房。健全“科普中国”辟谣平台机制,提升科学辟谣的整体效能。建立科学素质快速监测评估机制,建设专家资源库、优秀案例库,形成一套核心业务指标体系。建设科普中国地方频道样板间,建设科普资源汇聚和共享网络、基层科普员队伍传播和管理网络、全国基层农技协组织优质农产品展示网络。(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四、以党建带群建,推动科协改革向纵深发展

聚焦深化改革,坚持党建带群建,接长手臂,扎根基层,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建共用共享共治模式,强化科协组织的联系协同,大力推进网上群团建设,以更好更实的服务惠及科技工作者。

(九)推动实施科协基层组织力提升计划。(总责部门:组织人事部)

围绕提升科协组织力,在科协系统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党建引领基层组织加强资源集成整合,共建共用共享基层党群服务阵地,切实提升基层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对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广泛联系服务和团结引领。

35.继续开展“3+1”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工作机制,持续扩大试点范围,县级、乡级科协领导机构中“三长”兼职挂职数量增长15%,比例进一步扩大。建立“三长”履职规范,搭建“三长”发挥作用平台,开展试点工作评估。(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

36.开展城市党建引领社区科协建设试点工作。遴选推动一批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共建共用共享基层党群服务阵地,将科协工作和科技元素融入区域化党建平台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力建设科学社、社区书院、科普大学、科普活动室等多种形式的工作阵地。(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调研宣传部、科学技术普及部)

37.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并增强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能力与活力,探索“两新”组织和民营企业科协组织建设,推动建立区域性高校科协联盟和企业科技联合体。(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学会学术部)

38.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组织10万基层卫生、教育、农业等各领域的科技志愿者,在文明生活、科学生产、增收致富方面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组织人事部、调研宣传部)

(十)实施智慧科协建设工程。(总责部门:办公厅)

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加强智库、学术、科普业务发展,积极推进“智慧科协”二期建设,增强科协组织网上联系服务和动员能力,实现政治引领有旗帜,舆论引导有阵地,科技工作者、科协组织有户口,重大活动有场景。

39.强化“智慧科协”顶层设计。着力开展网上组织力建设,连接基层组织、推动数据共建共享、促进线上互动交流,着力“深化应用”,推动科协组织入驻“智慧科协”,在解决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实际需求方面打造一批示范品牌。完善“智慧科协”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系统整合“智慧科协”各板块资源,坚持工程化推进,逐步实现业务信息化和决策智慧化。建设“智慧科协”数据中心,健全完善信息化监测评估、安全防范等支撑保障体系。(牵头部门:办公厅)

40.建立政务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利用“智慧科协”平台畅通科协系统信息交流渠道,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围绕贯彻执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实施科协重大任务的情况和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等方面报送信息,定期统计评估并发布信息报送数量质量情况。(牵头部门:办公厅)

科协系统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担当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服务发展大格局。要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在做好常规性、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推进重大任务实施,构建完备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实干实效,突出典型示范,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升科协系统的组织力、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协

2018年12月28日


2019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3月10日-14日在南京市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举办,来自全国35家地球物理单位的85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副秘书长胡敏首先代表 对培训班的召开表示祝贺,感谢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和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对这次培训班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感谢孟小红、印兴耀、薛国强三位教授为培训班授课,欢迎大家百忙中前来参加此次培训。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秦绪英代表承办单位讲话,他对2019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在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举办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球物理工作者表示了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并预祝培训班圆满成功。

本次培训班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小红讲授了重力篇和磁法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印兴耀讲授了地震篇;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国强讲授了电法篇。三位教授都具有丰富的理论、实践及教学经验,他们在授课中对地球物理基本理论、主要知识点做了深刻透彻地阐述和剖析,受到了学员的热烈欢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施海峰处长代表学员讲话,他感谢 对会员的关心培养和授课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要认真听课,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培训,努力取得好成绩。他还对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了衷心地感谢。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主持了培训班工作。

胡敏副秘书长在培训班结束总结讲话中指出:经过三天的培训学习,培训班圆满结束,此次培训使学员在地球物理知识系统提升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帮助,希望大家课后认真归纳总结,学以致用,在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考试考核中取得好成绩。

本次培训班是应单位会员的要求,在2019年举办的首次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培训班,我会将根据会员的要求,有序开展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培训工作。培训班结束时,我会向参加培训的学员颁发了培训证书。


(学会秘书处)



3月22日, 新疆办事处揭牌仪式在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举行。自治区地矿局副厅长级干部、总工程师冯京, 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薛国强,新疆矿业联合会、新疆地质学会、疆内有关单位及物化探大队干部职工出席了上述活动。

活动由物化探大队党委书记杨应照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办事处成立背景及揭牌仪式筹备情况。物化探大队大队长刘正荣、自治区地矿局副厅长级干部、总工程师冯京相继进行了致辞讲话, 秘书长郭建进行了致辞并作学会发展报告,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物理专委会委员、物化探大队副总工程师徐敏山作了《物化探大队地球物理勘查应用回顾与展望》报告。刘正荣队长和郭建秘书长为新疆办事处揭牌,双方领导合影留念。


新疆办事处的成立,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疆内外各地勘单位、科研院校、学术团体等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的技术交流、沟通和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疆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水平创新,为新疆地矿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新疆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在全国的影响力。

(新疆办事处)


根据 球会字(2013)第3号文件《 分支机构换届改选的通知》要求,20189-11月进行了 第十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的换届改选工作。换届改选工作开始后,秘书处征询37个单位意见后,按照学科分布、专业结构、学术水平、社会地位、自愿服务等原则,结合各单位推选出的人选并综合平衡,推选出委员86人,高级顾问14。选举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产生 第十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顾问、委员、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候选人名单,并上报 ,1110日批复同意专委会换届选举方案。

1124日,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换届改选会议在陕西西安中煤科工培训中心召开, 郭建秘书长、胡敏副秘书长、李貅副秘书长出席了会议, 副理事长、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任熊盛青主持了会议。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处王贵平介绍了换届改选工作征求意见过程与选举方法,熊盛青宣读十届委员名单和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名单,到场各位委员进行举手表决,最终到会69名委员和代表全部通过。会议选举张玮为第十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有赵邦六、陈海弟、熊盛青、张少华、陈小宏、邢文宝、张志清,秘书长为施海峰,副秘书长有吴时国、谢昭晖、肖长安、冷元宝、左卫华。会议还通过了第十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学科组设置方案。

随后,张玮主任主持召开了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十届一次会议,新当选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学科组正副组长进行了表态发言,就如何开展下一步专委会工作,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张玮主任要求大家积极配合,同心协力,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9年1月18日,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了2019年第一次学术交流与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石耀霖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院士、浙江大学杨文采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秋明教授,以及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新、老委员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他们中有的来自南海之滨,有的来自北国冰原,大家欢聚一堂,畅谈过去一年的成就兴高采烈、谋划2019年的大计信心满怀。

本次会议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为学术报告,邀请石耀霖院士、成秋明教授和杨文采院士相继做了题为 “青藏高原东北缘横向扩展机制的模拟研究”“数学地球科学与突变地质过程” “大数据时代的地球信息学研究”的学术报告,从不同的学科方向、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获得了重要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报告强调了大陆动力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前景。

学术报告后,全体委员就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滕吉文院士发表重要讲话,对大陆动力学关键科学问题的厘定、大陆动力学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等做了精辟的阐述。

第二时段为专委会会议,专委会李惠民秘书长作2018年度的专委会工作报告以及2019年的工作计划;专委会主任杨文采院士宣布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人选;新当选的常务副主任宣布新增委员并颁发聘书;委员们自由发言。

  与会的新老委员纷纷谈体会、提建议,为在过去一年里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为专委会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2019年专委会的学术交流形式将继续坚持与有关学术团体、科研院(所)校、专业公司联合举办的原则组织好年度的各项学术交流(研讨)会议:①2019年度计划举办4次交流研讨会;②继续不定期、不同形式组织“李四光思想沙龙”研讨(报告会);③继续组织好大学会每年召开的学术年会本专题的学术研讨交流会议。

与会者认为,新年伊始,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召开这次会议是及时、必要的,对2018年专委会的学术总结和2019年的学术活动计划给予了充分认可,大家表示将积极参加专委会组织的年度学术活动。

专委会对具体承办本次会议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表示感谢。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赵俊猛、李惠民)


   铁道分会2019年工作会议于2019110日至11日在北京大兴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出席会议的会员单位铁一、二、四、五、六院,中国铁设、中铁咨询,中铁隧道院,中铁大桥院、中铁西南院,中铁西北院、中铁物探,劳雷公司,北京铁科检测中心、北京眷诚铁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土建设的代表共计33人。会议由铁道分会秘书长谢昭晖主持,重点研究讨论确定了2019年“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检测新技术交流会”会议主题、规模、时间、地点和会议论文征集方案以及组织专家对川藏线地质调研的可行性等相关事宜,并讨论了分会的其它工作。纪要如下:

1. 常务理事、 铁道分会常务副主任邢文宝传达了2018年的工作总结和2019年的工作设想,并向大会汇报了2018年分会工作情况和2019年分会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

2.会议特邀主持川藏铁路勘察工作的蒋良文大师、张文忠教高两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两位专家分别从各自承担段落介绍了川藏线设计概况、沿途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特征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对物探技术在川藏线勘察设计、施工、检测中各种设备的适应条件和应用效果提出了良好建议。会议初步确定了2019年适当时机,由分会组织行业内物理勘探专家针对川藏线特殊地质条件下,如何有效的开展物探工作进行一次深入调研,为川藏铁路建设作出贡献。

3.各位委员(代表)对2019年“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检测学术交流会”会议主题和论文征集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确定铁道分会2019年学术交流会的名称为“ 铁道分会第三次学术大会暨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新技术第十九届年会”,论文征集数量,铁一、二、四、五、六院和中国铁设等单位各准备4-5篇,其他单位各准备2-3篇。

4.确定会议论文刊登在《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正刊上,20199月出版。为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撰写论文,各单位技术领导对本单位的论文内容和质量要严格把关,于5月底提交分会办公室,分会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各单位征集的论文进行汇总评审,优选出30-35篇推荐《工程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同时,优中选优推出10篇作为优秀论文在会议上给予表彰。该期刊具体论文格式要求等请铁四院抓紧落实,在2019年学术会议通知中告知。

52019年技术交流会会议规模初定130150人;召开时间为2019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会议地点初定在湖北宜昌。具体时间、地点以会议通知形式发布。

6会议和谐、友好、紧张、活跃,参会代表各抒己见、圆满高效地完成了既定的议程。


(铁道分会)




一、会议概况

5届(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于20181021日至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第34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本次年会设立1个主会场、35个学术报告分会场,开设专题100(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46(1个国际英文专题),报告内容包括6个大会特邀报告、100个分专题报告、52018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报告等。会议共提交报告2150篇。其中口头报告1500余篇,张贴报告600余篇。本次会议吸引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内23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会。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于1021日下午开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张培震院士主持了联合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在会上宣布了2017年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作了题为《从古特提斯洋的打开到新特提斯洋的关闭》的特邀报告;南方科技大学陈永顺教授作了题为《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和动力学:海洋-大陆-海洋》的特邀报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胜利研究员作了题为《断层力学与地震机理》的特邀报告;北京大学鲁安怀教授作了题为《地表矿物膜光电子能量的产生与利用》的特邀报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张水昌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走进地球中世纪—从元古宙生态环境到油气资源》的特邀报告;中山大学张健教授作了题为《前板块构造体制下的地壳变形》的特邀报告。


1021日上午 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主持了 第34届学术年会地球物理前沿进展讲座。中山大学崔峻教授作了“大气逃逸及其对类地行星环境演化的影响”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和平研究员作了“重力固体潮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探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石耀霖院士作了“关于地震数值预报的讨论”的报告;2018年度顾功叙奖候选人、中国科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妙月研究员作了“按照国家需要做好科研使我不断成长”的报告。



陈晓非院士

崔峻教授

孙和平研究员

石耀霖院士

王妙月研究员


1022日上午2018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史全岐、杨宏峰、杨涛、孙伟家、张振国以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巴晶、杨涛、高永新、贾晓峰、王祥春等五位青年学者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这些大会报告、前沿讲座以及分会场学术报告从不同的专业方向探讨了地球科学领域非常引人关注的板块构造、地震灾害、油气勘探、行星演化、成矿机理、地学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大多数会场人员爆满,讨论互动也非常热烈,表明了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及国家重大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22日下午召开了 理事扩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颁奖大会,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的理事、会员代表和负责人共计27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熊盛青副理事长和郭建秘书长主持。郭建秘书长作了2018年学会工作报告。

1021日晚召开了《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编委会。会议由主编万卫星院士主持,编委陈晓非、杨元喜、张培震、魏勇等37人出席了会议,期刊编辑部负责人胡素芳汇报了EPP一年来的工作,其中EPP20189月通过了Clarivate Analytics的评估,在创刊不到一年时间里就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收录。与会编委对EPP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办好期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编委们一致对EPP期刊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并表示将继续为期刊的发展献计献策。最后,万卫星主编为与会编委和优秀编委分别颁发了聘书和优秀编委证书。

  1022日晚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刘洪常务副主编主持了会议。黄清华、郝天珧、汪毓明副主编和20余位编委参加了会议。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刘洪常务副主编作了2017-2018年度工作汇报,向编委会汇报了编辑部本年度的工作情况、期刊的影响力、存在问题和下年度工作计划。编委们认真听取了汇报,对编辑部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期刊在学术质量、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提高给予高度评价,对期刊所获奖励表示了高度赞扬,同时对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期刊的发展也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最后刘洪常务副主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继续办好学报。

  1022日晚联合学术年会领导小组(会务组列席)进行了座谈,对本届年会的学术交流和组织工作情况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在肯定本届年会取得的良好学术交流效果的同时,也对年会的组织工作及学术交流工作提出了中肯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学术年会还进行了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在专题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奖”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65位学生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2018年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实际设置100个专题(包括1个国际专题),具体如下:

  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3.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4.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5.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6.洋陆过渡带结构与演化;7.大火成岩省与资源环境响应;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9.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超大陆聚合与裂解;10.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1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复合造山过程;1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13.三江特提斯域构造:深部地壳流变与地表地貌响应过程与机制;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1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1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20.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21.南北地震带浅源强震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源强震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对比研究;22.地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4.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学、物质和化学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25.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26.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30.“张衡一号”卫星应用与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探测计划;31.强震动观测及其应用;32.地震应急的现状与前景;33.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34.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35.地震大地测量学;36.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37.盆地动力学与能源;38.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4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43.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44.机器学习在地球物理领域中的应用;45.海洋地球物理;46.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4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48.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49.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50.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51.油藏地球物理;52.微地震监测与反演;53.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56.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57.岩石分形表征与输运物理前沿;58.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仪器新技术;59.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60.地热资源成因新理论与综合探测新技术;61.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62.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63.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64.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65.行星物理学;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68.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69.矿物物理与矿物界面过程;70.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71.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数学地球科学;72.地球生物学;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75.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76.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77.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展与问题;78.大洋钻探的科学成就、进展和未来设想;79.环境地球化学;80.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81.增生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82.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83.地球化学进展;84.地球深部碳循环;85.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86.电磁感应接收传感器的研究;87.与中酸性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机制;88.页岩气生成机理与富集规律学术研讨会;89.地球磁场与局部异常现象;90.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91.地球科学社会责任;92.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93.超深层(油气)重磁电震勘探技术;94.深部预测方法;95.煤矿深井建设与提升理论及技术;96.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97.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盆地原型分布预测;98.东亚多板块汇聚与燕山运动;99.深部地球化学找矿;100.油气地球物理。

  (二)学术成果

  本届年会展示了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18-2019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1)学科交叉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不同学科在组织各自专题的同时,还联合组织了多个交叉专题,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2)学术交流国际化程度得到稳步提升。除了独立的国际专题之外,不少常规专题中也有境外学者的报告。参会者包括不少国际知名学者和国内著名专家,会场不仅爆满,而且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3)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不仅涵盖基础科学前沿问题,也包括许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互联网+、大数据、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联合解释等报告吸引了不少听众,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会议的热议话题之一。

  2.本届年会学术交流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本届年会专题多,虽然组委会尽量在报告日程安排方面进行了协调并适当合并了部分专题,但依然存在不少内容相近的专题,加上由于不可预期因素临时导致的会期缩短1天的影响,导致依然存在一些相近报告时间冲突的问题。

  (2)随着学术交流氛围的不断增强,会场偏小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建议安排大小适合的会场,以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的效果。

  三、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1)青年学者在学术组织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张贴报告逐步受到重视。

  (3)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设立了人工智能+地学的相关专题,为促进人工智能在地球科学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4)年会的学术交流氛围越来越浓,会务工作效率越来越高。

  (5)吸引了不少高校、科研院所、期刊、出版社、公司等参展。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今年年会反映相对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专题的组织与优化工作,不断提高年会的学术交流效果。

  (2)继续加强年会的国际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一流专家参会并参与专题组织工作,稳步提升年会的国际影响力。

  (3)不少专题会场偏小。

  四、致谢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由 承办,感谢会务组的精心组织和辛勤劳动,感谢志愿者的周到服务。

  专题召集人的无私奉献和高水平的组织能力是本届学术会议成功的关键,广大地球科学领域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8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顾功叙地球物理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见2018年第4期《会讯》(总第144期),各专题总结将在学会网站(www.cgs.org.cn)和2018-2019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附: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者(按专题排序):

谢 媛、韩存瑞、谢基海、牟墩玲、张文祥、王  瀚、张焱杰、汪 晟、李功宇、张欲清、毛子强、张逸鹏、梁淑敏、谢亚男、丁仕斑、杨宇、姚素丽、野 、党卓、 宋怡杉、郑 傲、袁霜、常乐、张慧民、彭城、黄涵宇、余坤、牛志祥、王健、冯禧、慕鑫茹、黎雨晗、吴琼、周勇、曹重、张乐乐、黄敬棠、刘锐、王鹏、王克东、邵婕、余洋洋、王哲麟、李正波、王高春、周浩、孙文涵、汪恒普、刘敏、刘梦影、朱丹、廖彬彬、程治勋、刘倪刚、王露露、戴隆康、计江龙、余洪政、覃鹏飞、周甜、刘心怡、王永渤、沈杨、马正乾、印林杰

( 年会组委会)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田小波 杨顶辉于常青

提交论文26篇,口头报告20篇,张贴报告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次研讨的内容涵盖青藏高原及我国东北、华北、华南等典型构造域的岩石圈结构特征与深部过程、岩石圈流变结构与变形的数值模拟、岩石圈地幔中水的分布及其对造山带宽度的控制、重力场正演计算方法与优化等重要系列科学问题。

来自科研一线的中青年专家,先后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反响。例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贺日政研究员所做的“远震体波层析成像揭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俯冲极性”、重庆大学余年副教授所做的“三江构造带中段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玮博士后所做的“青藏高原东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王慧琳副教授所做的“岩石圈拆除运动及其引起的地形异常”、浙江大学李佩副教授所做的“新西兰大陆岩石圈地幔中水的横向变化对造山宽度的控制”等报告,紧紧围绕青藏高原关键地带岩石圈深部结构与物性特征、地球介质结构与深浅过程响应等重要科学问题,做了精彩的报告。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通过口头报告和展板展示,显示出全面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发展潜质。

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杨天水黄宝春潘永信杨振宇

提交论文42篇,口头报告32篇;张贴报告1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构造古地磁学及陆内变形:中国大陆、青藏高原及邻区古地理重建、构造变形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在羌塘地块、拉萨地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获得了更多可靠的古地磁数据,限定了各地块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的古地理位置,为拉萨-羌塘地块碰撞、班公湖怒江洋演化、印度-亚洲碰撞过程及碰撞后地壳缩短量、北羌塘地块的来源及其漂移历史、青藏高原隆升、冈瓦纳北缘界线及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柴北缘地区、龙门山构造带、保山及印支地块等)获得了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对柴北缘地区新生代的旋转变形历史、龙门山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Sibumasu/印支板块在印欧碰撞之前的古地理位置及其北部板内变形特征等提供了很好的约束;对西秦岭早白垩世及新近纪地层进行古地磁研究,为西秦岭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可靠依据;对滇西澜沧江南段三叠纪火山岩开展古地磁研究,对东古特提斯构造带演化的时空格局,东南亚地区陆块/微陆块的汇聚过程提供定量约束。

2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对陇中盆地北部会宁地区中新世红土剖面红崖剖面进行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生物地层学资料,建立了该剖面的地层年代框架并探讨其地质意义;对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怀头他拉剖面晚中新世河湖相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C4n.2n极性时中存在一个短暂的负极性段,并把它命名为C4n.2n-1,并确定了C4n.2n-1的发生年代和持续时间,探讨了C4n.2n-1CK92/95标准极性柱的发生年代和持续时间略有不同的因素。

3、地球磁场变化及古强度研究:通过对全新世考古样品开展详细的考古强度研究,获得了20多个高质量样品平均强度结果,表明200 BCE-600 CE地磁场确实存在一个波峰,但幅度略低,未达到“Spike”水平;对华南107-91 ka的石笋进行了详细的古地磁及U-Th年代学研究,发现地磁场在100-200年之间可发生快速的倒转现象。对太平洋底特律海山获得的重力柱状样岩芯进行强度研究,探讨了影响强度的各个因素,为全球高频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选的年代对比框架;对黄土高原腹地南缘的蓝田盆地进行古地磁研究,进一步检测到松山期内的少数短期正极性漂移事件,为地层之间的横向对比及该区最老石器层位年龄的限制提供了很好的约束。

4、岩石磁学及环境磁学研究:通过对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北部陆坡的PC338岩芯进行系统的沉积学和环境磁学研究,建立了该岩芯过去36 kyr的年代-深度模式;对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泽当蛇绿岩体不同程度蛇纹石化的橄榄岩进行了磁学测量,发现在中-低蛇纹石化程度时,磁化率随密度降低而线性增加,中-高程度蛇纹石化程度样品中则以假单畴和多畴颗粒为主;对西太平洋海域的锰结核进行岩石磁学及岩相学研究,表明锰结核中的磁性矿物主要为化石磁小体,猛含量在垂向上的分布与SD颗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一致;综合前人对不同地区洋壳样品的磁学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辉长岩具有较高温度性的剩磁,可产生明显的磁异常,是海底磁异常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海南北部玄武岩母质的红土剖面进行磁学研究,表明玄武岩风化壳形成的红土在古环境重建中具有很大潜力,且区别其中火山灰和成土作用来源的SP磁性颗粒有助于解释强风化环境中红土磁性变化机制;对中国黄土-古土壤进行磁学研究,重建过去800 ka亚洲夏季风气候变化,对中布容气候转型的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约束。

5、生物磁学研究:通过对趋磁细菌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1荧光-电子显微镜联用新技术首次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了对环境中未培养趋磁细菌的种类鉴定和磁小体形貌研究;2)综合多种透射电子显微学和同步辐射开展系统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趋磁细菌能在细胞内合成多种形态和化学成分,指示了磁小体晶型可能具有菌种或菌株特异性;3)初步建立了沉积物中磁小体化石的识别体系。

6、旋回地层学研究:近10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1)天文解决精度不断提高;2)研究方法不断优化;3)完成国际地质年代表的中、新生代的天文年代校正;4)识别出诸多轨道力驱.的生物、气候和环境演化事件。研究挑战包括:15000万年之前的天文解决方案;2)研究方法的整合和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评估;3)地球轨道力对地球气候系统和环境的驱动过程的正确理解;4)完成古生代乃至前寒武纪地质年表的天文校正。

7、微古地磁岩芯定向采样装置方面:介绍其核心装置轻便型手电钻、微钻头、自动给水装置、定向器、取样器的改进措施,新进展具有轻便易携带、容易采样、电池驱动、耗水量小等优点。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年度古地磁与地球动力学专题内容丰富,涉及固体地球研究的多个领域和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绝对古强度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能更准确的获得火成岩样品所记录的古磁场的绝对强度。在研究介质方面,通过对石笋等非传统介质进行研究,发现地磁场在100-200年之间可发生快速的倒转现象,这种快速的地磁场倒转可能会对卫星及人类活动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趋磁细菌进行研究,鉴定了十余种趋磁细菌新菌株,指示了磁小体晶型可能具有菌种或菌株特异性,初步建立了沉积物中磁小体化石的识别体系。在野外采样器材方面,有了新的改进,为野外采样节省了更多的人力物力。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在已有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如构造,气候,海洋及生物等)及研究成果中,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如新方法,新技术),扩展新的研究区域(海底深部,南北极),为人类生存及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召集人:蒋长胜 唐启家勇 万永革

提交论文40篇,口头报告24篇,张贴报告16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专题1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主要聚焦与强震孕育环境、破裂与传播机制、应力传递与断层相互作用、地震活动特征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等强震机理和危险性相关的几个重要环节。专题共接收论文40篇,投稿论文的涉及强震破裂与传播机理、深部孕震环境、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诱发地震等5个主要方面,投稿内容与专题的征稿主题一致。各方向的投稿数量相对均衡,反映了专题18的内容设置具有一定合理性。专题18的论文主要涉及如下方向的成果:

一是,强震破裂与传播机理研究。内容包括: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自动化技术、基于三维网格搜索的震源破裂过程联合反演、基于GPS观测数据的地震参数反演等研究工作。

二是,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多震相的速度结构与震源深度研究、基于速度与电阻率结构的孕震构造研究、地壳S波分裂研究、地震电磁效应成因、岩石圈磁性底界面起伏特征及其大地构造与动力学意义研究等。

三是,应力转移和构造应力场研究。内容包括:全球综合时变应力场计算、应力场的三维有限元模拟、远大震面波应力扰动对断裂带的影响、俯冲带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应力体系及其震源机制关系研究等等。

四是,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基于数据驱动的OK1993模型参数计算方法研究、地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及与大地热流的关系研究、地震定位精度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基于匹配滤波技术的长微震侦测、基于频次-震级分布的尾部特征估计大地震发生概率技术等等。

五是,多类型的诱发地震机理与危险性研究。内容包括:地下天然储气库对周缘微地震活动性的影响,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复地震特征、震源力学机制等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次年会专题18设置的研讨主题,主要是面向强震孕育发生全过程的5个重要环节的研究。根据当前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的基础研究需求,上述环节在地震灾害领域有重要的深入研究价值。年会期间,如下方向的新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增长点值得关注:

一是,应力转移和构造应力场研究中的新技术和关键计算环节。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各类引发地壳应力场因素的综合时变应力场计算,远大震面波应力扰动对断裂带的影响,以及利用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的能力限度讨论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是,重视各类诱发地震危险性和发生机理研究。投稿论文主要关注了地下储气库对微震的触发作用、水库尤其是三峡等大型水库的诱发地震研究。尤其是呼图壁地下天然气储气库的微震诱发、三峡库首区的流体侵入式的诱发地震震群及断层深部的震后余滑机制等,吸引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三是,从不同角度关注近几年来的中强地震的孕震环境和发生过程。投稿论文从应力场演化、速度结构和电性结构等方面,对一些中强震进行了研究。一个新的趋势是,随着观测条件的日渐完善,对国内及其周边的中强震的研究日渐精细,震级下限似乎在下降。本专题报告涉及了近几年来M~5-7的若干典型地震。

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任俊杰任治坤吴中海

提交论文9篇,口头报告6篇,张贴报告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天山活动构造带山前的河流下切速率研究;

2、藏中地区近南北向裂谷及正断层活动时空差异及其动力学机制;

3、冷龙岭断裂带全新世破裂特征、门源地震发震构造机制;

4、基于Worldview-2立体像对和无人机航测提取高分辨率DEM,应用于断层微地貌分析;

5基于物化探、钻探和探槽技术开展骊山山前断裂西段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性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基于天山地区一系列河流下切侵蚀速率研究,获得了河流下切侵蚀速率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构造活动对侵蚀速率的影响。利用断错微地貌和探槽研究对藏中裂谷正断裂活动速率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了存在空间的差异,并认为地球动力学机制可能是影响空间差异存在的主要驱动力;发现基于无人机和高分辨率立体相对获得的DEM可以实现米级精度的微地貌特征,可以用于断错地貌研究中。

南北地震带浅源强震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源强震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对比研究

召集人:雷建设陈棋福梁春涛何宏林


提交论文20篇,口头报告2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主要围绕南北地震带的地震深度结构和电磁深部地球物理学与近年来地震发生过程等相关研究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机制、近年来汶川、芦山和九寨沟等强震发生机理、腾冲火山深层动力过程等国内外关注科学问题,并进行详细介绍与深入热烈的讨论。本专题还就中国东北地区的中生代-古近纪构造演化过程,从岩石学和地震学等不同学科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较好认识。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利用南北地震带地质与地球物理深部结构研究结果,获得的青藏高原动力学演化过程,与利用我国东北地区不同尺度不同方法和资料获得的深部结构结果相对比,以从太平洋板块深俯冲与印度板块欧亚碰撞对我国大陆的影响来深入认识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这是本专题今年的一个尝试。

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学、物质和化学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

召集人:孙新蕾伟 李娟 毛倪四道

交论文16篇,口头报告13人,张贴报告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专题报告涉及了从地幔过渡带到核幔边界以及地核的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波形反演的全球新一代地幔模型;

2、地幔多度带及下地幔的结构,如间断面深度,速度变化等;

3核幔边界的D”和超低速区(ULVZ)的地震学探测;

4、下地幔和核幔边界的物质组成,包括第一性原理计算和高温高压实验结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在专题的讨论中,参会者就地震学,矿物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及动力学意义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其中亮点包括:

1、核幔边界矿物相变对D”层的启示。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对含AlFe的更接近真实下地幔的布里基曼石的性质做了研究,结果更好的解释了地震学上观测到的不同环境下的D”层性质。

2、地震学上观测到了不同区域的地幔过渡带上层的低速区,以及下地幔底部的双间断面和散射体分布情况,矿物物理的计算则从物质成分方面给出了可能的解释。

3、下地幔及核幔边界结构,包括ULVZLLSVP的结构,对认识地幔动力学提供了更多的约束。

4、采用伴随状态的波形反演算法,得出了细节更清晰的地幔速度模型。这代表了层析成像的一个比较先进的方向。

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召集人:黄金水李忠海伟 李


提交论文23篇,口头报告17篇,张贴报告6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今年报告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地震、重力、电磁等对岩石圈的探测与研究,主要包括壳幔结构分层、地幔粘性结构、下地壳流变性质、构造的大地电磁响应特性等;2、地幔对流与大陆演化和板块构造运动力源的研究,主要克拉通岩石圈的破坏减薄、金星与地球地幔的热化学演化、超大陆裂解等等;3、俯冲过程及其对地幔和岩石圈的影响,包括俯冲早期过程、俯冲区热结构、俯冲对美国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区域的影响等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热柱在大陆裂解中的作用:在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过程中,地幔热柱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俯冲在大陆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值得在未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召集人:Li ZHAO, Daoyuan SUN, Shiann-Jong LEE, Lijun LIU

提交论文13篇,口头报告1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用地球物理场观测研究地下结构:

体波到时对地下结构成像;多参数(面波相速度与质点振动椭圆率及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反演;用电磁场反演研究滑坡;用InSAR观测研究核爆大小与深度等;

2、地震震源研究:用地震、GPSInSAR数据联合反演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地形变模拟大地震的震后形变;

3、地球化学研究印度板块下插至欧亚板块下面的形态;

4、矿物物理模拟研究下地幔水的存在。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面波多参数联合反演的成熟应用有效地提高结果的唯一性与可靠性。

2、地震、GPSInSAR数据联合反演得到可靠的震源破裂过程图像,表明中等规模地震(如20182月台湾花莲6.4级地震)也可能是多个断层的复杂同震滑动。

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召集人:赵连锋裴顺平赵翠萍

提交论文23篇,口头报告20篇,张贴报告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震波衰减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大学盖增喜副教授调查Lg波衰减与深度的依赖关系;宁杰远教授开发了一种用于地震逆时偏移的衰减补偿方法;中国科技大学的张海江教授发展了双差Q值成像方法等。

2、地震Lg波衰减成像及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连锋研究员研究组开发了基于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的Q值成像方法,能够联合反演震源强度、区域Q值和台基响应。Q值成像结果与地壳地质构造吻合,强衰减区域与热的、活动的、年轻的地质块体对应,而弱衰减区域指示冷的、稳定的和古老的构造区。在青藏高原、中南半岛、华南地区、中国西北和川滇地区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3、近震震相Sg、折射P波、远震体波P波和SQ值计算方法和应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研究员研究组调查Sg波的传播规律,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和整个中国区域开展不同尺度的SgLgQ值测量,获得了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新认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陈晓楠介绍了折射波Q值成像,展示了勘探尺度地震衰减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梁晓峰副研究员和中国科技大学张海江教授研究组在远震P波和SQ值成像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并分别应用于青藏高原和西太平洋俯冲带等地区。

4Q值与速度、温度和流变学强度等的关系研究。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赵翠萍研究员研究组利用速度和Q值联合成像的方法,建立水库区域的地下结构模型,深入调查诱发邻近地震的可能成因。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何静博士通过Pn法速度、各向异性、LgQ值和其他区域资料的对比研究,获得了中亚地区构造运动的新认识。浙江大学的何小波教授利用地震波振幅衰减和波速各向异性研究了地核东西部的差异性。南京大学的王勤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建思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志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的陈永顺教授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陈敏博士听取报告并参加讨论。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震波Q值计算精度大幅度提高,有助于理解地球深部构造运动等动力学问题;

2、地震波衰减成像为定量计算地球深度温度和流变学强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3、考虑振幅衰减的地震偏移成像是走向精确勘探的必经之路。

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

召集人:张振国 储日升章文波

提交论文14篇,口头报告人数9篇,张贴报告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复杂结构区域的强地面运动模拟研究;

2、盆地速度结构反演;

3、震源过程研究;

4、高效算法,特别是利用GPU加速数值计算。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

动向

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越来越关注实际复杂结构,特别是浅地表三维盆地结构。盆地由于其特有的速度结构以及人口集中,使得其潜在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今年是本专题第一次开展此类研究讨论,各学者对复杂结构的强地面运动越来越关注,试图从三维复杂介质中找到实际观测强震动的复杂性。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许才军李志伟曾琪明屈春燕

提交论文29篇,口头报告24篇,张贴报告1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基于InSAR技术的地震同震形变场和震源破裂特征研究;

2、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震间长期形变场、断层活动性及相互作用研究;

3、基于InSARGPS的断裂活动性联合监测研究;

4、基于卫星红外遥感数据和卫星电磁数据的地震监测方法及地震异常研究;

5、基于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和LiDAR的断层几何和历史形变的定量研究;

6、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滑坡活动性监测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利用LiDAR和高分影像进行活动断层和古地震定量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2、基于InSARGPS大地测量数据的震源参数反演研究仍是主题;

3、基于红外、高光谱等遥感数据的地震异常监测研究新方法新思路。

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召集人:汪汉胜江利明王泽民童小华李志伟

提交论文9篇,口头报告8篇,张贴报告1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1、联合多源观测资料研究格陵兰冰盖冰雪密度的年际变化;

2、利用GRACE卫星重力观测分析南美巴塔哥尼亚冰川质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3、新疆公格尔九别峰克拉牙依拉克冰川1973-2016年冰川物质平衡估算;

4、地基GNSS模拟退火法三维水汽层析算法实验和研究;

5、基于MODIS反照率估算青藏高原内陆冰川物质平衡的研究;

6ICESat测高卫星系统偏差研究;

7、联合ICESatCryoSat-2数据提取湖泊高程时的偏差探讨;

8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误差估计及RL05RL06数据的比较分析。

主要成果如下:

1、利用卫星重力结合卫星测高观测,推估了格陵兰冰盖冰雪密度,揭示了冰雪密度的年际变化,对格陵兰物质平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利用多源影像和卫星重力资料,估计了高亚洲、南美洲的物质平衡,揭示了物质平衡的变化规律;

3、利用卫星测高资料估计了高亚洲湖泊的水位变化,揭示了其变化趋势;

4、重新评估了ICESat测高卫星的系统偏差,结果对基于测高研究的南极物质平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卫星重力与卫星测高相结合可以估计冰雪的密度,联合ICESatCryoSat-2数据提取湖泊高程时存在59米系统偏差;

新的学术增长点:多源影像、大地测量(卫星重力和测高)相结合,精确评估冰冻圈物质平衡;

科技动向:利用近二十年多源影像、大地测量(卫星重力和测高)资料,可以推估冰冻圈物质平衡及其变化规律,为全球变化研究奠定重要的数据基础。

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 许才军 王申文斌 熊

提交论文21篇,口头报告14篇,张贴报告7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该专题围绕地震大地测量学主题,一共提交了21篇学术论文,反映了当前利用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研究地震以及质量迁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1、关于地震变形理论方面具有一定突破,特别是关于地震位错理论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关于粘弹地球地震变形计算的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球形地球模型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理论;利用地震简正模与大地测量数据联合反演震源矩张量;以及地球内部变形等问题。

2、关于应用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研究地震变形方面有一定进展,例如,利用GPS数据研究了2017年墨西哥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变形;利用GPS数据研究了2015Mw7.9尼泊尔地震震后余滑与余震时空分布的关系研究;利用GPSGRACE数据研究了与地球粘滞构造相关的年周变化;利用GRACE重力数据研究大型地震的震后变形等问题。

3、关于震源反演问题提出了新的方法,例如,联合GPSGRACE数据联合反演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具有方法上的创新;利用Sentinel-1雷达干涉测量研究了北帕米尔阿莱山脉2016Mw 6.5 Nura地震的震源机制;利用联合GPSInSAR数据反演2015年尼泊尔地震震后随时间变化的余滑问题;

4、关于质量迁移和岩石圈变形等问题开展了有效研究,例如,利用重力卫星GRACE数据研究了中国东海区域的沉积变化的问题;利用地表面重力测量数据研究了华北地区以及秦岭造山带密度结构,岩石圈挠曲机制与均衡状态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利用现代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研究地震震源以地震震后变形是很多学者的关注点,已经成为常态研究重点。一些年轻学者在地震变形理论方面努力探索,并取得可喜的进步。

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于常青 李明 尹宏伟邹长春

提交论文22篇,口头报告18篇,张贴报告4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关于盆地含油气分析和探测,提出了反转构造研究模拟和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和思路;

2、关于盆地综合矿产勘查,提出了可燃冰、砂岩型铀矿、钾盐等探测方法并进行了响应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为盆地综合矿产勘查提出了研究思路;

3、提出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平衡剖面技术、流动单元物性模拟等研究方法。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可燃冰井周电阻率成像方法

2、金属矿地震特征分析和探测技术

3、盆地中砂岩型铀矿、钾盐等探测方法和地震响应特征

4、提出了反转构造及形成机制的沙箱模拟试验方法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李小凡赵志新 符力耘

提交论文73篇,口头报告48篇,张贴报告2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为地球物理学中的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主要包含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成像方法和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从今年年会的投稿内容和报告情况来看,其主要的热点内容及主要成果包括:

1、地震波传播的高效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包括:时间数值频散压制方法,非均匀介质反射/透射矩阵法,时间域优化的有限差分法,以及高性能加速方案等;

2、地震全波形反演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集合Kalman滤波的全波形反演,速度-衰减模型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基于GPU加速的各向异性全波形反演等;

3、地震偏移理论及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基于加权龙格库塔间断有限元的逆时偏移,海底四分量地震数据弹性波高斯束偏移,基于坡印廷矢量的逆时偏移方法等;

4、地震学理论方法研究,包括均匀半空间Green函数的闭合形式解。

5、地震反问题新方法,包括地震学反问题的聚焦计算方法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国际前沿热点领域。求解地震学反问题的聚焦计算方法和基于数据同化的全波形反演、粘弹性介质中波场模拟是本次年会的创新点,涌现出了一批新的方法和成果,如:聚焦计算方法,基于集合Kalman滤波的全波形反演,速度-品质因子联合反演,均匀半空间Green函数的闭合形式解,非均匀介质反射-透射矩阵法地震模拟,及其基于粘弹性扩展Biot理论的波场模拟等。

全波形反演的研究在本次年会中占了较大比例,也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如基于集合Kalman滤波和无放回均匀采样的全波形反演,速度-衰减模型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基于GPU加速的各向异性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针对全波形反演面临的难题,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以减少正演过程的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和反演的精度,扩大反演的收敛域,降低对初始模型的依赖以及提高抗噪能力。这些研究展示了全波形反演这一学科的热点问题和作为探索地下复杂构造方法的前途和可行性。

地震偏移成像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如基于加权龙格库塔间断有限元方法的逆时偏移成像,GPU加速下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研究,基于最佳平方逼近的VTI介质纯qP波正演模拟与逆时偏移,海底四分量地震数据弹性波高斯束偏移,等等。这些研究致力于将偏移方法应用至更复杂的介质,提高计算速度,以及提高偏移成像的质量。

此外,为了减少地震反问题的计算量,提出了求解地震学反问题的聚焦计算方法,数值实验的结果表明,聚焦计算方法比传统方法的效率提高了近10倍;在地震学研究方面,严格推导了均匀半空间Green函数的闭合形式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机器学习在地球物理领域中的应用

召集人:蔡晋安萍 陈会忠胡天跃彭丰林

提交论文22篇,口头报告11篇,张贴报告4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11个口头报告中有5个报告涉及到机器学习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大家对专题内容非常感兴趣,听众已将会场挤满。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机器学习技术在地球物理的应用日渐成熟:蔡晋安主任的“地球物理智能物联网技术架构探讨”,探讨了单一学科型地球物理智能物联网的建设和融合型地球物理智能物联网的建设,提出了平台技术架构及其功能,以期推进地球物理领域的智能物联网建设;林年添教授的“多波地震油气储层预测的机器学习网络模型”,基于多波地震油气储层分布特点,利用纵、横波对含油气敏感度的不同,通过有机融合的机器学习以突出地震油气特征,最终实现地震油气储层分布预测的目的;李忠晓教授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一次波和多次波分离方法”,可将多次波自适应相减归结为一个支持向量回归问题,从而能更有效的分离一次波和多次波。该算法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王秀英研究员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卫星轨道观测数据建模分析”,利用神经网络对欧洲卫星数据信息提取的结果。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专题中以刘乾等同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在深度机器学习的研究中走在了前面,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刘乾同学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松辽盆地三维地质-地球物理建模研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插值建模算法进行研究,利用松科二井的最新数据建立松辽盆地的初始地质构造模型;刘亚光同学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近地表随机介质散射波场分离”,通过区域多尺度方法得到了不同近地表随机介质模型对应的散射波场,然后采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方法对散射波场进行了分离,获得了近地表随机介质对地震波场;安鹏同学“基于弹性阻抗和深度学习的密度预测方法研究”,是在去年工作基础上取得的新进展,获得了比传统的弹性组框反演得到的密度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黄颖同学的“聚类分析算法在大地电磁三维解释中的应用”,采用类簇取代原始模型的电阻率信息,直接显示模型空间的分类、分布和性质特征。从而实现了对模型的定量特征分析和反演后的解释分析工作。

2、各种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的实践不断深入:姚志祥的“断层带围限波信息的提取与分析”,介绍了断层带围限波的特征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断层带围限波研究断层带结构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并介绍了在汶川地震带断层带等断层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陈会忠的“利用地下云图探索地下状态”,介绍了地下云图概念、方法和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3、地球物理数据出版概念的提出:彭丰林的“科学数据的融通、出版与利用-地球行星科学数据出发的探索”,提出了科学数据具有已经被认识到的和潜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特别是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了在全面深刻的理解数据的价值、全面保存数据的重要性、困难性以及影响数据发挥效用和流传流通的制约因素。同时提出了探索、倡议拓展基于数据信息科学的国际合作,尝试进一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数据信息工作机制,包括数据信息的汇集融通机制、数据出版储备、数据信息分析技术、科学信息交流语言、相关知识的传播教育与能力发展。

4、邹立晔的“地震应急数据产品产出工作体系构建”、徐志国的“我国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与发展”、唐元晖的“生成模型神经网络在P波到时拾取中的应用”、邹立晔的“2017年四川九寨沟MS7.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基于WPhase方法”也展示了地球物理数据的应用于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紧跟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将机器学习应用于地球物理的研究中是本专题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地球物理信息学发展的方向。例如,将机器学习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和石油、地震行业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另外本专题提出的地球物理数据出版的新概念应该引起业界的重视。这也是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动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在各个领域研究将不断深入,同时也给地球物理的研究与应用带来新的机遇与创新。

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郝天珧丘学林高金耀吴时国宋海斌

提交论文31篇,口头报告21篇,张贴报告1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海地地震仪OBS探测研究,包括中沙地块及其洋陆过渡带地壳结构,横穿挑战者深渊OBS探测和地壳结构,三维OBS深地震探测探测在南海的应用与挑战等;

海洋地球物理技术方法研究,如复杂过渡带和城区地震采集;气枪阵列评价,大容量气枪源广角地震数据的有效频带;多次波,斜缆正演,鬼波压制等;

海底构造研究:如南海东北部中生代地层分布及其对陆缘非均匀张裂的影响;俯冲板块的非均质性对地震活动的影响;南海西北次海盆重磁异常特征研究等;

海洋反射地震应用研究:海底流体活动地貌的地质与海洋控制作用,南海东沙海域内孤立波与沙丘研究;南海南沙地块典型岛礁区地层发育特征等;

综合性研究介绍:南海北部地球物理共享航次介绍,福建海域海底地震仪联网;南极普利兹湾海域地球物理特征解释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挑战者深渊、南极普利兹湾海域方面的研究说明中国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的区域越来越广阔,海洋地球物理大有发展天地;OBS探测依然成为热点,此外海底观测网、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海洋地球物理拓展的新方向。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邓志文

提交论文58篇,口头报告32篇,张贴报告1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大会交流内容主要涉及地震正演、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噪声压制和地震成像、地球物理资料反演、地震资料解释应用等,主要交流的成果为:

在地震正演方面,研究了多尺度周期white模型频率域正演方法;发展了粘弹性介质波动方程NPML吸收边界条件;针对砂砾岩体开展了地震波动方程正演模拟与分析;计算分析了含层理缝薄页岩储层调谐特征;发展了基于因式分解程函方程与源点快速扫描算法的各向异性介质走时计算方法。

在地震资料采集方面,研究了SH波勘探方法,对某地区实测SH波资料进行处理,得到的SH波成像剖面,其信噪比和分辨率均优于常规纵波成像剖面;研究了基于较均匀的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开展了超大型城区精细三维地震采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定量评价地震资料分辨率方法并进行应用;发展了一种地震数据局部信噪比估算方法。

在地震资料噪声压制和地震成像方面,研究了基于块匹配的三维地震资料去噪方法;发展了基于NLM的地震资料去噪方法;研究了VMD时频分析方法,应用于噪声衰减中;将波场分离成像条件应用于VSP逆时偏移中,提高成像精度;发展了一种基于转换波极性校正量板的弹性波逆时偏移方法,有效提高成像效果;将逆散射联合多次波成像应用于VSP资料成像中。

在地球物理资料反演方面,发展了基于旅行时目标函数的弹性反射波波形反演方法;利用VSP资料约束地面地震资料,提高地面地震资料波阻抗反演精度;利用拟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提高重力反演精度。

在地震资料解释应用方面,系统研究了地震勘探频率域解释方法和技术,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并在实际资料解释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结合多个气藏的地震资料,分析和总结了气藏地震响应特征;针对海上地震资料,采用边缘检测等相关技术提高断层识别精度;研究了基于匹配投影瞬时谱的薄储层预测方法;提取甜点地震属性应用于储层预测;综合利用VSP、微地震及三维地震预测地层破裂压力;应用“两宽一高”地震数据,有效提高勘探精度和效果;将井间地震技术应用于油田二次开发中;采用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有效提高煤田勘探精度;利用地震资料有效预测碳酸盐岩优势储层和评价斜坡带扇体。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地震正演、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主要包括:粘弹性介质波动方程NPML吸收边界条件、基于因式分解程函方程与源点快速扫描算法的各向异性介质走时计算方法、SH波地震勘探技术、地震数据局部信噪比估算方法、基于波场分离成像条件的VSP逆时偏移、基于转换波极性校正量板的弹性波逆时偏移方法、VSP资料逆散射联合多次波成像方法、基于旅行时目标函数的弹性反射波波形反演方法、频率域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基于匹配投影瞬时谱的薄储层预测方法等。

新的学生生长点和科技动向:SH波地震勘探技术、频率域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曹俊兴陈小宏肖立志

提交论文31篇,口头报告21篇,张贴报告7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内容主要包括高精度地震反演方法、储层预测与描述方面与应用、岩石物理理论与实验以及针对性处理技术,论文涉及了基础理论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开发与优化以及实际资料应用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在反演方面研究包括了基于BI_Zoeppritz方程的非线性脆性指数直接反演方法、基于精确Zoeppritz方程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方法研究、无井地震反演方法和基于波场能量预处理的变密度声波全波形反演和基于地质先验信息的井约束反演等多个方面。在储层预测与描述方面的研究包括了基于非监督学习的多波地震油气储层表征、火成岩、砂砾岩和薄互层储层预测,烃源岩和压力预测等多个方面。在处理解释方面的研究包括射同相轴自动追踪、各向异性高斯滤波和地震信号瞬时谱分析等多个方面。在岩石物理方面的研究包括了渗透率对含流体孔隙介质叠前地震响应、致密砂岩储层频散衰减特性和泥质砂岩复电阻率频散特性研究等多个方面。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从报告看,地球物理技术向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方向发展,将更多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于油藏开发、将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于更多方面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此外针对油藏描述的参数越来越多,流体性质和渗透率等系列参数反演得到重视,更好满足油田开发需求;

2、油藏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越来越精细,难度不断增大,面向的地质目标多样化明细,反映实际油田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增加,技术需求迫切;

3、人工智能技术在油藏地球物理方面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际油田生产中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微地震监测反演

召集人:王一博张海江桂志先梁春涛

提交论文39篇,口头报告24篇,张贴报告1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微地震信号提取与定位

微地震信号信噪比通常比较低,微地震监测的基础在于如何能够有效拾取微地震事件的信号并对其震源位置定位。岳汉通过AsA台网设计利用信号增强算法提高了对余震的检测精度。喻志超通过波形相似特征进行了微地震事件的初至拾取和全局校正。薛清峰等利用深度学习进行了声发射信号的有效事件识别研究。李怀良对强噪声环境下的微震信号进行了有效的到时拾取。邵婕对于多分量微震数据进行了自适应同步去噪。毛庆辉基于改进波形叠加函数进行了微地震事件的偏移定位。武绍江利用乘法成像条件进行了互相关微地震震源定位。林叶利用逆时成像算法进行了微地震的散射波结构成像。翟鸿宇对于页岩的弹性波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周熙焱利用弹性波逆时偏移识别了含水裂缝。庞聪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进行了微地震事件的定位。

微地震震源、速度与震源机制的多参数反演

微地震震源位置,激发时间和震源机制均为未知量,在微震反演中需要考虑各个变量的不确定性,建立联合反演流程。李俊伦进行了微地震和诱发地震的定位、震源机制反演,以及周边介质速度模型层析成像。梁春涛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进行了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的联合扫描。郑忆康对于VTI介质中的微地震定位与速度反演进行了敏感度分析。

微地震的工程应用

目前微地震方法在油气开发、矿产开采、岩土工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多个报告丰富展现了微地震研究的广泛应用前景。赵家庆对于台风引发的微地动信号进行了研究。尹陈介绍了微地震联合监测在四川盆地页岩压裂中的应用。张海江介绍了微地震技术在矿产开采和隧道开挖安全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彭桂力介绍了次声与微震技术在岩石微破裂监测中的应用。谭玉阳介绍了基于全波形匹配震源机制反演方法在油气开发诱发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微震相关水力压裂活动引发的诱发地震研究

微震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水力压裂等油气开发工程,这种地下注入诱发的地震量级与位置对于附近人类活动和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目前相关研究已经逐步开展,对于诱发地震的信号特征和震源位置、震源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该研究方向对于保证相关油气开发工程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人工智能在微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近年来成为了勘探地球物理领域的热门研究领域,而在微地震监测中,同样存在着事件识别和走时拾取等需要大量重复的人工工作量,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大有可为。本次专题中,有多个关于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在微震数据处理应用方面的报告,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微震监测方面的应用前景

多数据多参数的联合反演研究

微震监测是个多参数的反演问题,而且这些参数往往高度耦合。在数据量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反演多个未知参数是微震定位与反演的难点。本次专题中,有多项研究将常规地震数据与微地震数据结合,微地震数据和次声数据、电阻率数据结合,利用多数据的反演提高微地震监测精度。同时,将震源参数包括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和地下模型参数包括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及衰减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联合反演,逐渐成为了微地震数据处理的主流研究趋势。

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葛洪魁印兴耀耿建华郭光军

提交论文12篇,口头报告8篇,张贴报告4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针对页岩等致密地层,提出①新的渗透率计算方法和模型;②新的数字岩心建立模式,以改进传统模型对各向同性介质描述不准确的缺点;③研究了致密岩层的微观成分,如有机质、水合物等,对地层特性的影响;④提出新的页岩岩石物理建模方法;⑤页岩气实际生产流程。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①新的数字岩心建立模式,以改进传统模型对各向同性介质描述不准确的缺点;

②研究页岩等致密储层中的有机质对地层特性的影响;

③微观视野下页岩岩石特性的研究。

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罗银河姚华建王宝善李红谊

提交论文46篇,口头报告24篇,张贴报告2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面波成像方法技术研究,包括利用频率贝塞尔积分法提取地震面波频散曲线、利用瑞利面波振幅比和互相关走时的伴随成像方法联合反演、波形梯度法提取面波频散、时频域相位加权叠加方法重构噪声面波经验格林函数等;

2、面波成像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九嶷山、四川威远、长白山火山等地区的壳幔结构研究;

3、密集台阵的广泛布设和高精度结构成像,包括壳幔反射震相提取、城市三维透视、矿区浅地表结构、活断层探测等;

4、其他内容,包括定点噪声源,面波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地震定位、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面波数据采集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多模式面波频散曲线提取方法及联合反演取得重要进展(陈晓非课题组);

2、面波振幅比和互相关走时的伴随成像为联合反演提供了新途径(姚华建课题组);

3、时频域相位加权叠加方法为重构噪声面波经验格林函数提供了重要手段(杨英杰、钮凤林等);

4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方法为实现地球三维透明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吴庆举、王宝善、李红谊、田小波、郭震等)。

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杜启振 符力耘 毛伟建孙卫涛

提交论文29篇,口头报告22篇,张贴报告7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深部储层环境地震波传播机理及实验研究;

宽频带波响应实验及多尺度资料匹配技术;

深层岩石非弹性、声弹性、热弹性理论、实验及规律;

深部储层地震波场模拟及同时震源地震数据处理、成像方法;

储层岩石物理精细化建模方法;碎屑岩、碳酸盐岩典型深部资源岩石物理参数反演;

储层流体高精度预测;深地资源地震勘探、开发应用示范。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流体饱和裂缝-多孔介质弹性波动方程;

2、分数阶地震波控制方程与模拟;

3、利用三维地震体积的广义Beat小波变换来描述致密气藏;

4Biot-Rayleigh双孔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研究。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于景邨 吴燕清程建远 杜文凤

提交论文36篇,口头报告14篇,张贴报告6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五个方面:

1、矿井地球物理

2、煤矿、石油及非金属矿精细勘探

3、矿山灾害地球物理监测

4、岩石物理

5、无损检测技术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矿井超前探测新技术方法,提出井下矿井瞬变电磁精细探测的系列新技术方法,如2.5维反演、天线屏蔽、多分量测量;

2、煤矿3D地震勘探,提出煤层气解释、波场分离、去噪、岩性识别等新方法以及加卸载条件下的岩石波速;

3、矿山灾害监测,在锚杆无损检测、微震监测、地面-巷道空间探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科技动向。

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刘洪 王彦宾 冷

提交论文22篇,口头报告18篇,张贴报告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深度学习方面:发展了全联通网络深度学习方法,与全波形反演进行了对比,应用于去叠前去噪;发展了卷积型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时循环神经网络,应用于孔隙度估计和速度估计;

2、在全波形反演方面:提出无串扰编码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远震体波全波形反演;

3、边界积分方程波场正演,引入Burton-Miller高阶边界积分,消除了本征值振荡问题;

4、多次波预测方面,引入稀疏变换,加快了不同于SRMEISS方法;

5、小震检测方面,利用GPU进行了加速;

6、云计算方面,应用于地震台网数据的相关叠加,扩大了大数据应用的领域;

7、小波变换、走时计算、薄互层解释、天然地震震波模拟、贝叶斯层析反演。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远震体波全波形反演,可以应用于地壳上地幔研究;

2深度学习,可以用于反射地震速度估计;

3、消除了共振边界积分方程,可以扩展到全频模拟,可用于裂缝模拟。

(待续)

( 年会组委会)

2019223日,由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承办、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协办的2019年“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专家大讲堂”活动在济南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地球物理科技进展及推广应用”,特别邀请到6名国内知名地球物理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来自全国的冶金、地矿、有色等行业相关单位、各省地球物理学会、设备供应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总工程师郑全明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指出,本次大讲堂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科技创新重要思想和关于自然资源管理重要论述的重要学术活动,希望能为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带来新思路、新视野和新途径。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薛国强、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院长雷会东、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山东正元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善法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就“加快科技推广,推进学会发展”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对地球物理科技推广的意义、地球物理科技推广的理念架构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各省地球物理学会如何发挥平台作用、连接一线科技技术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职能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分析。

“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殷长春教授就“航空电磁勘查技术和应用”为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全面讲述了航空电磁法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理论基础与方法技术、航空电磁法的优缺点等,展望了未来5-10年航空电磁技术将成为地球物理勘查的主流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谭捍东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交叉梯度约束的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的专题报告,对地球物理联合反演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基于交叉梯度约束的联合反演,论证了基于交叉梯度约束的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长安大学李貅教授就“地空瞬变电磁法的发展和应用”为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从目前地空电磁法的技术先进性、发展该项技术的重要性入手,讲述了该方法技术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应用实例,展望了地空瞬变电磁法的发展前景。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曾庆栋研究员就“胶东金矿集区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为主题开展了专题报告,全面分析了胶东金矿集区的地质背景,成矿作用,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对今后在胶东地区开展金矿找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朱培民教授进行了“地下介质透明化的实现”与“三维SH波地震勘探方法”两个专题报告,分别从全波形反演数据处理与SH波地震工程勘探方法技术两个方面讲述了SH波地震在工程应用中的新突破。

专家报告结束后,12名来自全国各行业相关单位、设备供应商、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员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现场交流,场面热烈。

根据议程安排,活动期间还组织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授课专家、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代表和部分行业相关单位负责人共20余人参加座谈。与会人员围绕地球物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山东正元地质勘察院报告相关单位的技术支持和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对物探技术在地质找矿等具体工作上的运用、地勘单位的发展思路提出宝贵意见。经过讨论,取得以下认识:一是大地电磁测深用于找矿,采集信号为天然场还不够精细,可多方收集地质资料,地质条件约束反演达到效果;二是采空区探测问题,通过增大仪器功率,提高信噪比,根据不同目标体设置不同的测量装置,从而达到需要探测的要求;三是对于地勘单位的发展建议,要着重培养技术人才,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技术领域,力争走在同行业的前列。首届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专家大讲堂承办方对各位专家的参会和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诚挚的感谢。

据悉,2019年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专家大讲堂活动是落实“创新引领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地球物理学术交流,推动地球物理科技进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深入有效的工作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9118日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在同济大学逸夫楼召开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九届扩大理事会暨迎春茶话会,92岁高龄的中科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叶淑华先生亲临会议。

叶先生从我国嫦娥工程取得的成功、空间技术的飞跃发展谈起,畅谈改革开放40年科技技术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给新一届理事会理事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希望,寄语地球物理工作者要敢为人先,“上天入地”,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会上九届理事会感谢上一届理事会的辛勤工作,为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工作做出的贡献。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九届理事会理事长耿建华教授为卸职的上届理事会理事颁发了荣誉理事证书,同时耿建华理事长根据各理事单位的协商,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产生了新的各专业委员会的组成。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依托单位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领导对新一届理事会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学会的工作,给学会的工作提供全面的保障。

会上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方连璋先生代表学会理事会做了2018年学会总结报告,2018年学会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科普工作方面成绩尤为突出。2019年学会将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十九大会议精神的鼓舞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党建带动学会建设,提高学会工作的质量,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进一步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全面提升学会的服务水平,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温馨家园。

新一届学会理事也纷纷发言,对学会的工作、发展献计献策,表示要为上海的科技工作、地球物理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322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召开常务理事会,来自会员单位的理事及代表26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结合中共山西省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委员会《关于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的工作方案》,认真总结了2018年学会的主要工作,就2019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

紧密围绕科技类学会的职能,2018年学会工作加大了在学术交流、学术研究方面的力度。在学术交流方面,4月份与北京桔灯科技公司联合组织了“攻深、抗噪、高效物探研讨会”,山西省地质、煤炭、冶金、水电、交通、地震等系统的130位地球物理工作者参加了会议;11月,由学会主办、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承办的地球物理学会交流会在大同召开,会议编印了21万字的《山西省地球物理学术论文集》,并对20篇优秀论文颁发了证书。在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提升方面,于9月中旬,在山西省人社厅和 的支持下,与省科协举办了为期40学时的地下热水勘测及系统化开发利用技术高级研修班。来自山西及内蒙、河南、河北、浙江的120位地球物理勘测技术人员参加了研修,由山西省人社厅与 颁发了研修证书。学会还参加了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科协组织的第十九届科技论文评选活动,推荐了20162018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其中8篇获优秀论文奖。

学会组织会员参加了 的学术年会。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参加了会议,并制作了展板,利用会议场地,介绍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后的活动情况;学会还应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邀请,参加了河南省第九届学术与产业发展年会。

学会邀请专家,组织了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的两个科技成果评审验收,分别是“沁水煤田煤系三气地震储层反演与有利目标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多种压力监测方法综合应用与研究”;会员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科技创新项目“综合电磁法高精度采空区积水探测技术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做好学会每一阶段的工作,召开了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保证了全年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会注重总结、宣传、汇报工作,向《会讯》及有关网站投递宣传稿件6篇,并积极组织了9月份的科普宣传活动。

围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主题思想,2019年将把政府职能转化、科技扶贫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地球物理技术在能源勘测中的作用,完成2-3项扶贫项目;按计划召开代表会议,完成换届改选工作;组织好环渤海学术交流会和山西省学术交流会、技术人员研修培训。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8年 单位会员交费名单

1中国地震局

2自然资源部

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4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6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9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10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11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12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13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

14北京同度工程物探技术有限公司

15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16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一公司

17东北石油大学

18东华理工大学

19甘肃省地震局

20广东邦鑫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22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23桂林理工大学

24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25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26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27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28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29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30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物探研究院

31火箭军指挥学院

32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33江西省地球物理勘察技术院

34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35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

36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37山东大学

38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39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40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41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42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

43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44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探院

45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46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47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48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

49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0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51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

5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53武汉力博物探有限公司

54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公司

55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

56西南石油大学

57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球物理化学探矿大队

58英得赛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59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测武汉有限公司

60浙江大学

61浙江华东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62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63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64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

6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6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67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68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6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70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71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72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73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74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75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76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77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78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7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

80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

8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8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83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84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85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

86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87中石化南京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88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89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物探公司

2018年 个人会员交费名单

新会员交费名单

终身会费

王少卿 屈成江 康恒茂 夏学领 韩 龙 陈 勃 李小冉 姚 硕 柳存喜 黎 莎

胡兴尧 陈 辉 石 磊 黄伟传 毕远伟 张 立 于有强 韩德胜 肖 亮 赵 杰

李霄龙 陈 华 史全岐 陈一定 付媛媛 石玉涛 韦 伟 周 猛 蔡建超 贺智娟

熊 健 刘 康 胡祖志 蔡克俭 强正阳 高 波 徐善辉 严震乾 梁利喜 刘向君

方鑫定 张玉香 邱铁成 魏秋园 陈文轩 邓少贵 黄稳柱 张文涛 陈德华 丛健生

林伟军 陈 浩 张秀梅 何 晓 徐德龙 车承轩 苏 畅 李 超 张 雷 王 健

刘 彬 周吟秋 崔寒茵 戴郁郁 魏 倩 韩建强 贺洪斌 汪正波 马卫卫 张 敏

崔志文 刘国强 张 锋 唐晓明 王世学 李 伟 段长生 王开华 李彦星 李艳娥

武学维 师素珍 何登科 任承豪 黄 茜 钟 骏 崔 凡 白崇文 张瑞龙 田 雷

赵海山 李洪建 贲 放 赵 静 周志华 王元璞 李志远 马晓娜 于景邨 许洋铖

杨富强 吴燕清 张光大 张建坤 刘文岭 王之洋 冯海新 桂 生 王 建 郑国磊

周黎明 苏 勇 林双运 牛雄伟 张 洁 卫小冬 秦林江 叶 佩 首 琦 许振奎

郝名扬 唐友川 谢 灵 刘 建 王羿磊 张继伟 唐洪武 汤子坚 孙红亮 朱正君

廖 伟 杨 威 刘兆勇 丰 赟 冯 寅 黄晓应 范泯进 朱燕梅 雷英成 李强强

张 磊 葛 宝 曹 萌 金 星 张 军 杨 帆 闫占豹 楚少义 刘 凯 郭智阳

韩 飞 郭 奇 宋伟健 陈 鑫 王春阳 刘 拓 朱冠宇

10年会费(2018-2027)

方中于董经利

6年会费(2018-2023)

蒋忠祥姚卫星

5年高级会员(2018-2022)

邵昌盛

5年会费(2018-2022)

李克友楼矗云夏方华

王胜昌黄芒芒殷习容邱林飞任恒鑫李倩倩蔡永香王旭明

李万海姜文龙张宪君马若龙吕阿谈周项通何效周郭良春

李广超刘现锋王文杰涂善波彭艳华吴遥道杨正平

马东生黄睿哲胡昌浩王军民邓晓华罗辉才魏建民

包世海边海军曾庆才曾同生崔兴福代春萌戴晓峰

丁玉梅董世泰杜文辉高银波郭宏伟郭晓龙

胡新海黄家强康敬程李红兵李劲松

李凌高李文科李晓明李新豫李艳东李勇根刘卫东卢明辉马晓宇

宋雅莹隋京坤孙夕平王春明王秀姣

魏兴华谢占安徐光成徐基祥徐右平晏信飞杨遂发杨亚迪杨志芳

杨志祥于永才张连群

郑晓东宋建勇张志伟刘忠华宋连腾程相志尉晓玮白振华

阳孝法王丹丹崔泽宏李春雷林雅平孔令洪刘爱香史艳丽

客伟利吴铁壮李富恒夏钦禹胡法龙徐红军黄金亮谷江锐

杨臣明罗仁泽单俊峰邓书勇文政武张志勇谢尚平潘和平金宁德

任俊兴蓝加达孟庆利周灿灿任志明张文秀李荣亮

李英波许进和汤金云冉利民王宏建刘西恩范宜仁乔文孝

朱留方孙建孟肖占山王奶生王绍彪

赵惊涛胡运兵赖富强高宝龙吕福林尹曜田何希鹏

高玉巧马晓东臧素华谭胜章单中强唐新媛史梦君

刘田田王海峰陈孟杰李东阳荆晓明李彦婧孔祥良黎海龙姚琦发

孙天奇梁佳旗罗维斌孙跃军章哲辉王皖生邓希贵黄泽孝

李红立陈海军曾卫华

1年会费(2018)

项和乐高士银王振宇李兆祥崔乐宁

曹小月王重阳冯海林吴学林李林升高振强王克泊张明栋贺剑波

李家棒刘屹立袁星虎薛颖飞王军成黄仕茂

安好收宋昊翔林志清李慧娟申婉琪

李清阳余明浩余达轶董志威

方承成高伟程崔祥龙曾晓波黄杰炯陆才昆蒲汉清黄泽安

黄基文吴延强屈栓柱孔繁良徐敏山吴本君吕东辉程晓龙

刘建军林立祥王仕伟王晓萌倪宝玉屈社民

戴超超许建海陈建江栾兆富李振海刘焕明林林波佟少杰徐成强

杨东伟何世聪余灿林陈思宇

杜爱明马国凯李维耿肖青松张红纲郭佳豪

何建设邢恩达卢斌强张海珠叶祥鹏何继革李永年

段新力焦显江侯明利潘德仁傅琼华高江林熊焕淮

吴永风戴国强林太清祝小靓邹晨阳孙志斌张宇驰

胡碧辉徐敬领黄凤林蔡连初李江林李文文孟繁兴

余志淼张卫东周华胜陈传辉郭建伟雷芬丽刘志宏

孙启星谢志伟李庆武朱金秀何坤金张金波霍冠英戴卫力

蒋俊锋蔡昌春单鸣雷许海燕

史朋飞王连涛姜学平岳军民张明财杨义锋陈宗刚

薛有平祁增云陈卫东吴克凡赵安宁李平宏张建成

王维红

学生会费

李进鹏郭一豪季运佳杨培年宋云红李嘉慧战婷婷

王闰杰袁雨欣李阿满崔晓娜李闻达白文磊黄继伟

老会员交费名单

终身会费

高永新 黄杨学立曹振国苗景春刘军恒楚福录李鸣一

张 健 唐德林张作宏黄炜霖孙章庆韩复兴刘志彬黄子莹

姜远升范利飞谈顺佳王秀明王晓东李玉堂张双喜蔡海水刘贵福

郝忠友 刘恒祥王秀权

5年高级会员(2018-2022)

卫志怀

5年会费(2018-2022

王秀荣叶益信黄永平苏卫民夏建军王正军

孔凡勇张秀丽徐文瑞张录录高春威张永春王利业

刘壹雁王永兴陈美年贾为华佟志伟甘利灯王俊业

2年会费(2017-2018

曹国银付喜春李春红刘占杰唐银海王兆博张凤军张向辉

朱永贵柴绪兵丛向元冯文霞高哲红刘金平王世清王兆湖

闫奎邦付朝奎江才君李清仁刘伟伟孟繁举田明峰吴晓泉

闫庆学于秀英赵腾飞陈淑梅邓传伟付德华姜凯涛刘晓云孙玉萍

吴玉金陈秀娟韩明森金昌赫李占林刘新合

唐启军王建民辛朝坤杨懋新张春广张世斌张国富徐克峰许建军李家俊

张向君刘杰烈崔凤林勾永峰陈守田王允清王双喜周志才高振山

李永章丛培泓姚桂清董建萍王玉贵贺玉山

1年会费(2018

李俊杰赵裕辉王秀闽曾祖凯皇甫海泉

刘振山禹缘源程宝成梁芳敏王宏运任鸿飞魏继祖包金成

陈霏霏杜思胜杨彦峰袁海明

赵会会韩长寿黄述清李建东涂恩照苏士星刘国营金旺林

李军旗李士祥李萤萤刘海鹏王秀全魏如龙赵少宁赵彦巧许丽云

李艳翔杜志军赵胜光张向宇代颖涛彭兴刚郭力平霍印峰

纪名夺孙玉晶辛秀峰姚海龙翟伟林张承玉甄云龙付雅静付秀琪

崔坤岩田学军白顺忠方合三张彦华郭艳秋姬泰脉

赵品一卢俊丰薛月芬田达志马久菊

王一大张贺然司淑云李永才孙凤舟赵佳祥

蔡勤波赵海民姚学虎刘志刚李绍波许峰明贾小杰

刘亚军刘媛媛刘章军张松根韩艳军贺容华祝迎华穆建强

李振龙张文华刘彦红高明程李正富郭玉峰张青杉白贵友

张连发麻丰林朱向泰张国义陈海弟沈庆夏张淑强欧阳永忠田连义李柏明

付运祥高才坤王国滢吴宗宇王时平余良学张志清钟世福

邓安迪李建英黄世强李广场李自红朱伟忠甄 雷刘 亮刘 旭简春勇

谢才平熊和平沈 健毛忠军严匡华刘 梁鄢毛毛于建军刘攀飞李 庚

李 亮林日深朱小朋应学谦余越星黄子茜周 全周振宇刘亮红周 伟

张大江倪小春

学生会员

李卓阳谢亚男刘淑君郑云鹏郭一豪李松龄

包培楠林弘喆高智伟邓利峰毕博文冀国强

地方学会个人会员交费名单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终身会费

郑向光杨春阁何秦娥陈小龙庞日轩李西周路利春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

终身会费

刘叶青

1年会费(2018

张小龙吴秀珍张存丰蔡彩君王胜昌黄芒芒

李建华秦显科梁小龙吴丰收丁传松

马董伟王晓东郭乃根陆晓春崔竹梅王友库孟令望赵海陆

陈鸣祺段文豪张天炬周斯琛王慧欣朱宝衡

周心怀常吟善张绍亮

刘晓辉张国栋魏晓晗孙永壮侯志强焦社宝林雪梅宋秀青

于有强

老会员交费

终身会费

王水强陈德海

5年会费(2018-2022

李风生朱光远胡建强贾兆磊朱黎明陆礼训陈新安

孙小刚禇伟洪黄永进赵伟越宣霖康罗加荣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终身会费

严发宝

5年会费(2018-2022

王秀东周明磊郭延明邵玉宝沈立军魏继东

李新凤董晨光曹国栋田得龙林雨佳李泗龙

周渲人杨继岳王勇军姜韫麒李成帅刘翔宇张培培闻燕豪

崔杨洋王小玉崔明飞胡创业王铭远邢方亮

耿红亮马明永刘义峰曲泽良吕育林兰志勤高志军周丽丽

刘伟高万大庆曾纯品魏善明时彦芳

耿祥峰李树荣苗德刚万晓磊何玉海

3年会费(2018-2020

王仁祥陈大磊贺春艳于义文刘洪波郭国强韩玉珍潘家瑞郝海峰

翟玉松黄贤臣李耕胜孙维鹏王冬玲康艳蕊

李世达张俊伟王秋领郜希辉

侯增鹏周绍辉周亚娇郭晓东苏志刚

张永玉鞠春华马国东马丽娜宋林君

杨起营汤殿波裴建新司先才于新生陈家林綦声波刘兰军

李予国刘易霖李成昕崔岩岩曲博雅孙小霞杨光锐张鲁刚

赵泉中

1年会费(2018

申金超王扬州孙文斌张瑞瑞朱广辉许开卿徐世业

李长江陈优阔郭生凯李国法田思清郝传通赵长征曹国栋

学生会员

李阳阳陈成栋张诺亚

老会员交费

终身会费

任宝宏汤天知王怀洪

5年会费(2018-2022

刘兴金谢文伟白锦琳杨玉刚

3年会费(2018-2020

叶延磊耿春明

2年会费(2019-2020

刘甲军

2年会费(2018-2019

曾爱平

1年会费(2018

姜振杰

关于交纳 2019 年度会费的通知

根据《 章程》及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有关决议,我会 2019 年度会费从即日起开始交纳,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费标准

1、个人会员:

(1)会  员: 60 元/年;

(2)高级会员: 200 元/年;

(3)理事会员: 600 元/年;

(4)终身会员: 1200 元。

2、单位会员

(1)普通单位会员: 3000 元/年;

(2)理事单位会员: 10000 元/年;

(3)常务理事单位会员:20000 元/年;

(4)副理事长单位会员:100000 元/年。

会费主要用于国内、国际学术活动及公益性活动、科普活动、刊物出版及会员服务等。会员交纳的会费由 开具财政部监制的全国社团会费统一发票。

二、缴费方式

可面送或汇款,汇款时请注明交费姓名(或单位会员名称)并注明会费类型。

银行汇款:

帐 户:

帐 号: 0200007609014454432

开户行:工商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三、交纳时间

请个人会员及单位会员于 2019 年 6 月 30 日前办理会费交纳事宜。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胡 敏

电 话:010-82998024,18611692120

关于推荐、申报2019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通知

2019年度“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已开始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 网站。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学会、各位理事积极组织推荐,各位会员积极申请。

推荐和申请工作截止日期为731日(以邮戳为准)。请将有关材料报送到学会办公室。两奖实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网上查询和下载。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栏目)。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 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29

联 系 人:乔忠梅

话:010-82998257

2019328

会讯

(季刊)

20191总第145

主办: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董静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 《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
Baidu
map